科研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科研工作 >> 正文

关于组织申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7日 11:49   点击量: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委机关各部门:

根据教社科司函 [2012] 237号文件精神,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即日起开始申报。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助额度
本专项一般项目公开招标,每项资助经费10万元左右,申报须参照指南(见附件)。
二、研究周期及成果形式
研究周期原则为2年,特殊项目经批准可延长1年;最终成果应为专著、研究报告、论文。
三、申报范围及申报条件
1.本专项限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申报,每校限报2项。申请者应为上述高校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在编在岗教师,鼓励各高校联合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研究。
2.申请者必须能够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组织项目的实施;每个申请者限报1个项目。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成员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3.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专项:
(1)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负责人;
(2)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2010年(含)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撤销者;
(3)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等各类项目)负责人(若已结项需附相关证明);
(4)申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其他类别项目者。
四、申报办法和申报程序
本专项以高校为单位集中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具体申报办法和程序如下:
1.本专项采取网上申报方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申请评审书》)已启用2013年新版本,以前版本无效。
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www.sinoss.net)(以下简称社科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项目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为本次申报的唯一网络平台。网络申报办法及流程以该系统为准。
3.12月12日开始受理项目网上申报,网络申报截止日期为2013年1月3日。申请者可登录社科网申报系统下载《申请评审书》,按申报系统提示说明及《申请评审书》填表要求用计算机填写、打印,并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申报系统上传《申请评审书》的电子文档。
4. 申请者请将纸质材料一式两份(A4纸打印,左侧装订)交至各学院科研科,科研科初步审核后于2013年1月9日前将材料统一交至党委宣传部理论研究科。报送地点:主楼515党委宣传部,联系人:赵飞虎,联系电话:3922029。
五、其他要求
1.各申报单位网上提交的《申请评审书》和签字盖章的纸质件数量与内容要确保一致,否则不予受理。各单位纸质《申请评审书》要按照《申报一览表》顺序排序,以便核对。
2.本次项目评审采取匿名方式。为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申请评审书》B表不得出现申请者学校、姓名等有关信息,否则作废。
3.申请者应如实填报材料,确保无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三年申报资格。


党委宣传部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附件: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指南

附件: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指南
1、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和工程硕士工作研究
作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学位专业,工程硕士规模快速增长,工程博士也在部分高校开始试点。本选题重点研究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和工程硕士的有关问题,如培养规模、培养模式、质量保障、成本分担以及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和政策建议等。
2、高等学校与工程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案例研究
高校与科研院所是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两支主要力量。近年来,许多高等学校和工程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强强联合,结合项目,通过导师组形式联合培养工程类研究生,通过系统理论学习和高水平工程项目实践锻炼,促进了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同时,在双方联合培养合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选题希望通过联合培养实际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全过程跟踪和描述,总结我国高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效果,分析联合培养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提出未来高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发展策略。
3、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研究
实践教育是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影响了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本选题重点研究工程教育中实践环节的模式和评价,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参与实践教育,以及与实践环节相关的安全、法律、政策等问题。
4、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
本选题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跨学科”的基本定义;(2)国内外高校工程类学科专业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成功经验;(3)工程类学科专业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侧重总结已有成功经验的共同特点,并从理论上加以阐释;(4)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类学科专业跨学科培养研究生面临的主要障碍,从政策、认识、学科专业特点、导师、研究生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5)促进高校工程类学科专业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建议,可从国家、学校等不同层面提出建议,力求具体、可操作。
5、高校搭建政、产、学、研平台开展工程科技人才继续工程教育的模式研究
高校作为继续工程教育的施教主体,拥有教育、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结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以高校为基础搭建继续工程教育的施教平台。本选题研究旨在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基本模式、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论证合作各方的职责定位、管理制度和创新举措,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纲要精神,推动高校继续工程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
6、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工科学生培养方式和方法研究
本选题重点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在工科学生培养中的模式,特别是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应突出不同学校的特色,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的适用和推广性,而不仅局限于某一个学校或某一个专业学生培养的研究,鼓励从事一线教学的工科教师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
7、高校工科教师的培养、遴选、使用、评价和流动制度建设研究
高校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主力军,工科教师的工程从业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对改善教学实效、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选题意在研究搭建高校工科教师成长的新型人事关系,破除以学术成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用人导向,创新工科教师的培养、遴选、使用、评价、流动和自身继续教育的制度机制建设,为我国大规模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大幅度提升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素质能力,奠定科学基础。
8、军队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制胜未来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国家科技强军战略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培养适应现代战争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军队工程科技人才的来源主要有引进地方人才资源和军队院校培养两条渠道,这两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均存在与部队实际作战需要有一定距离的不足。本选题以提高新型作战条件下部队实战能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军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对军队高层次人才培养及使用模式进行研究,将军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部队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如何从政策条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完善军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办法,以更广的范围、更多的渠道,以更灵活的方式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不断提高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
指南说明:
1.请按照上述8个选题方向申请,题目可自拟;
2. 限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申报,鼓励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以及跨学科联合开展研究。

  • 附件【201212131017419581.doc】已下载
  • 附件【3w6mquzatr.vsb】已下载

版权所有: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校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 邮政编码:03005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002001550号